close

血鑽石實在是太受人爭議了!
一上網輸入關鍵字就會出現很多評論。
先談談我的立場,我覺得這部片好看,不過陳述的太理所當然,
現實的非洲,結局或許根本不會這樣,
也許Danny根本就不會幫索羅門找他的兒子,
甚至利用了Soloman得到鑽石後,就逃走跟其他人分帳,
或是索羅門的兒子狄亞在屠殺中身亡,
或是沒有身亡,但是由於遭受洗腦,變成暴戾、殘忍、難以回歸平靜生活!
而記者的腳色也太過於清高,實際上記者根本無能為力~
不過這是一部電影,又是好萊塢的電影,他的目的在於引發話題製造票房,而不是希望大家能正視這個問題。
儘管現在已經有所謂的金柏利機制遏止衝突鑽石的流通,不過該機制的效用如何,見仁見智。
這部片我覺得好看,值得推薦的原因是在於多多少少引發世人的關注與討論,而且這部片並不冷門,
類似的片如疑雲殺機,其實也是討論很深刻的人體實驗議題,不過由於片子拍的有點悶(沉重),反而沒有引起太多關注,
不過火星來的愛蜜莉認為血鑽石這部片是旁觀別人痛苦的電影,聽聽他的說法:
這是部不怎麼值得推薦的電影。

「血鑽石(Blood Diamond)」又名「衝突鑽石(Conflict Diamond)」,是一個相當嚴肅的議題,一個仍舊在非洲持續發生的事實,卻也是商業電影取材賺錢的工具。

編劇套用一貫的好萊塢模式,塑造出一個有良知的機伶女記者、一個為了家庭而殺出重圍的被剝削者、一個良心發現的「類英雄」浪子,以及利慾薰心的奸商與無惡不涉的軍閥。這些都是戲劇必要的芭樂元素,當然湊在一起就成了最不需要用太多腦力就能夠分辨黑白的芭樂電影。

或許是這個議題牽涉的層面太廣也太敏感,所以許多對話或橋段,包括媒體對於非洲災禍的報導或是叛軍為建國的暴行作為,都像是蚊子繞在耳旁、停在皮膚表面,不痛不癢,只有隱隱的嗡嗡聲,揮一揮手,一滴血也少不了。太過戲劇化,簡言之,就是太「假」。

然後在大家忙著散場尿遁的片尾單打上「非洲至今仍有二十多萬名的童兵」、「應該避免買衝突鑽石」等等字眼,看不出來究竟有沒有辦法要求任何人為此進一步做些什麼,而且打在散場時的片尾,只聽到為李奧納多流淚抽鼻水的觀眾說李先生演的多好多少,整‧個‧只‧不‧過‧是‧一‧齣‧戲。在我眼裡看來,不過是鑽石商利用來漂白自己的宣傳反廣告,更是要我們掏錢買票以旁觀他人痛苦的一部Bloody Diamond罷了。

反觀由義大利外交部發起、為贊助「聯合國兒童基金會」與「世界糧食組織」所拍攝的慈善短片集電影「被遺忘的天使(All the Invisible Children)」,其中的「湯札(Tanza)」即是描述非洲內戰造成許多人民流離失所,有些失去父母與庇祐的孤童,不得不拾起槍桿,為了奪回曾經屬於他們的家而殺人或是被殺,殺戮卻也因此不斷重演。

在一場游擊戰中喪生的孩子,大概還不到十歲吧,伴在他身旁的是貼著足球金童羅那杜貼紙的槍桿,還有一句「我其實很害怕」的遺言。當湯札奉命到(他們認定的敵營)學校教室內安裝定時炸彈時,黑板上恰好寫著「我的國家是AAA,首都是AAA」等等,湯札則提起粉筆寫下他的「我的國家是BBB,首都是BBB」,然後坐在教室裡,淚眼枕在定時炸彈上,等待回家的夢能夠成真。

從我去年看到的「盧安達飯店(Hotel Rwanda)」、「疑雲殺機(The Constant Gardener)」到「被遺忘的天使」與「血鑽石」,非洲有太多的憾事,都是發生中的事實,也是我們必須面對與深思反省的事情。我贊成以戲劇、電影作為媒介引導民眾了解這些事實,但是當「血鑽石」以失真的劇情來賺人熱淚的同時,除了讓觀眾握著戴有鑽戒的手來捫心自問外,是不是能夠遏止惡性循環的事情繼續發生?

有買賣就會有殺戮,有殺戮就會有題材。「血鑽石」藉「消費者良知」來雙重剝削非洲與觀眾的做法,令我相當失望。在等待獨立公正的鑽石來源追蹤與驗證機制出現前,我更期待有個監督機制來控管這些以他人痛苦為素材來作為商業使用的產業。

不知者無過。最後只希望有能力購買或穿戴鑽石的人,也有掏錢援助非洲的心力。
(資料引自東森新聞報)

。。。。。。。。。。。。。。。。。。。。。。。。。。。。。。。。。。。。。。。。。。。。。。。。。。。。。。。。。。。。。。。。。。。。。。。。。。。
當然這個議題也讓大家對於鑽石的成因起了很多興趣,
有關鑽石的背景如下(以下引自五色鳥的網誌)
前兩天看到天下雜誌的新書 雨啊,請你到非洲 的書摘,其中有一篇 鑽石,是非洲的眼淚 讓我想起,前一陣子上英文課時讀到一篇有關鑽石背後的文章。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些媒體不會報導的事實,特別是給夢想擁有鑽石的朋友。

在繼續閱讀之前,請你先回答幾個問題。

有幾家公司掌握世界的鑽石市場呢? (A.幾百家 B.一打 C.三家 D.一家)
鑽石有多稀少呢? (A.非常稀少 B.稀少 C.有點稀少 D.一點都不稀少)
鑽石多有價值呢? (A.無價 B.非常有價值 C.沒人們想的那麼有價值 D.幾乎沒價值)
鑽石是好的投資嗎? (A. 是的,它總是增值的 B.得看經濟景氣情況 C.它總是保值的 D.不是好投資,因為會賠本)

"Diamonds are Forever. 鑽石恆久遠,一顆永流傳" 的廣告詞,早就深深印在每個人的腦子裡,但是在鑽石光鮮亮麗、閃耀奪目的背後,卻有著令人難以相信的事實。

鑽石是普遍卻難以交易的

鑽石是既沒有價值也不稀少。事實上,鑽石是地球上很普遍的礦產,在歐美地區,已經裁切好的鑽石數量比汽車還多。雖然它們非常的昂貴,可是卻難以像商品一樣被自由交易,因為二手鑽石的價格遠低於原價。天然鑽石的美麗反射光芒也已經可以用人造鑽石取代。如果鑽石沒有那傳統浪漫的形象,它可能一點都不值錢。


人為哄抬而形成的昂貴

鑽石的昂貴高價是南非一家企業 De Beers,成功運用市場行銷而成的結果。De Beers 獨占了世界上 80% 的鑽石供給 (編按:這是 1980年代的數據,2006年估計仍約佔 60%,資料來源 Wikipedia),在嚴格的產量控管下,De Beers 成功地維持鑽石的人為高價。藉由塑造出鑽石浪漫永恆的形象,大大減少了鑽石持有者賣出鑽石的行為,即使是經濟大蕭條,人們還是會盡量保有鑽石而不賣出,因為它對持有者可能有特殊的意義。


供給大於需求

世界上鑽石的供給量一直都超過它的需求,邏輯上說來,鑽石應該會跌價變得很便宜才對。但是,De Beers 透過持續買進市場上多餘的鑽石來維持它的高價,估計到目前止,De Beers 已經囤積了價值超過百億美金的鑽石了。De Beers 還能支撐多久,持續買進市場上的鑽石,沒人能回答。


剝削廉價勞工

世界上絕大多數的鑽石,都是非洲或俄羅斯貧窮的鑽石礦工所開採出來的,四分之三的鑽石是由印度的極度貧窮的勞工完成切割,其中大部分還是童工,勞資則是每切割一顆石頭四分美金。

美國因為 De Beers 不道德的剝削勞工,而禁止這家公司在美國設立商店販售鑽石,可是諷刺的是,透過其他中間商的販售,美國仍然是 De Beers 最大的鑽石市場。


成功的廣告和行銷

De Beers 在世界鑽石市場的成功,可以說是一個近乎完全獨占的完美範例。De Beers 總是能刺激鑽石的需求,另一方面減少鑽石的供給,即使在奇異 GE 發明人造鑽石後,De Beers 還是能成功維持鑽石的高價完美形象。事實上,De Beers 每年花費超過美金一億六千萬的廣告費用,重複傳遞 "Diamonds are Forever 鑽石恆久遠" 的訊息,持續鑽石浪漫的傳奇。

這家在1888年創立的南非公司 De Beers 用了一個世紀的時間說服美國人接受歐洲用鑽戒當作婚戒的傳統。1950年代,同樣的奇蹟又在日本上演,De Beers 成功的將西方婚戒的文化傳遞到日本和亞洲,日本此後也成為世界上第二大的鑽石消費市場。

五色鳥本來就不喜歡這個奢侈品,但是我從來不知道鑽石的背後有這樣的故事。原來鑽石是很普遍的礦物,只是被一家公司獨占而哄抬價格,而且是利用剝削勞工的方式開採和切割鑽石。

當我讀到這篇文章時,我真的非常驚訝!也感受到媒體廣告的影響人們思想的力量,可以想像 De Beers 這家龐大有錢的公司,在各國消費市場和媒體廣告界的影響力,所以我們這些小老百姓才聽不到這些鑽石的真實故事,接受了 De Beers 想灌輸給大家的觀念。

下次在電影、廣告、明星上看到閃亮的鑽石,我不會聯想到這是浪漫名流的形象,而是聯想到生活在貧窮饑餓的非洲鑽石礦工,和可憐無知花大錢的消費大眾。
(本文的討論也很精采)
。。。。。。。。。。。。。。。。。。。。。。。。。。。。。。。。。。。。。。。。。。。。。。。。。。。。。。。。。。。。。。。。。。。。。。。。。。。
不論該部電影是出於消費良知的好萊塢動作冒險鉅片或是基於良心的弊端揭發電影,
他的確引起注意與好奇!
除了上述的連結外,聯合新聞網也有一系列血鑽石的報導
戰火下的兒童兵
該專題包含4個子題:
大人殺戮戰場 兒童兵永遠的陰霾
金柏利機制 仍杜絕不了血鑽石
鑽石璀璨?好萊塢揭發黑幕
蘇丹娃娃兵 進軍饒舌歌

以下是NAS為血鑽石唱的片尾曲
Shine on EM

美國知名歌手Kanye west寫了一首Diamonds Are Forever就是在諷刺這個歌名的社會現象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Michell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 人氣()